青春年少时,他的志愿是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如今,他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光明的使者,他牢记先辈的光荣传统,以高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在红、绿、黄的世界里拼搏奋斗,展现自己的青春才华,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只为了祖国的光明事业更加辉煌,在他的身上,有着老一辈电力人的坚毅品格、硬朗作风和奉献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奉献精神。他就是遵义德江供电局抗冰保电突击队分队长、中共党员颜世强。
不合格 “儿子”和不合格的“父亲” ——只为那一份责任
2011年1月1日,素有“小青藏”之称的沙溪乡,因冰灾造成10千伏干线停电 2 条,配变172 台,沙溪乡、楠杆乡10538用户断电。2号上午,颜世强陪同抗冰保电副总指挥田景江同志一同到沙溪查看冰灾受损情况,面对如此重大的灾情,看到农民兄弟因断电造成的生活困难,他的心颠抖了!立即主动请缨,要求带领青年突击队来沙溪抢险,他向田副总指挥承诺 “不获全胜快不收兵”!在沉思良久后,田副总指挥答应了他的请求,他知道,颜世强当然更知道,他的那个家是多么地离不开他:父母亲都已年过七旬,且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三个女儿,老大刚入小学,老二老三是对双胞胎,刚满月不久,妻子一个照顾两位老人和三个孩子其困难可想而知,但灾区老百姓更需要他啊,当他作出这一决定后,立即打电话告诉妻子,妻子很理解和支持他,在电话里对他说:“你安心工作吧,家里的事我会照顾好的,一定要注意安全”。就这样,他带着突击队的小伙们,参与了沙溪抗冰保电,这一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一名不合格 的“儿子”和不合格的“父亲”。
决战猫鼻梁——显七尺男儿本色
“颜世强这个人吃苦耐劳,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灾情发生到现在,要不是他带领他的青年突击队,决战猫鼻梁,再战九岭岗,啃下了片区内好几个抢险硬骨头,光靠我们供电所的力量,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能完成任务呢,他和他的突击队是我们供电所员工学习的榜样。”沙溪供电所所长刘晓轩在向供电局党总支汇报工作时,对颜世强同志和他的团队如是评价。 猫鼻梁,人称鬼见愁,海拔1460米,这里人迹罕至,常年云雾潦绕,梁下是悬崖峭壁,这里也是从沙溪通往黄坝的咽喉要冲,沙溪乡黄坝管理区1500多用户,6600多人的供电线路朝这里通过,结冰使通往黄坝的10千伏线路在这儿的门型电杆横担扭曲,颜世强和他的突击队员们先是来这里查看了灾情,制定作战方案,在这里,恶劣的气候和危险的地形,光是走路都十分的困难,他们穿着解放鞋,用稻草结成绳子缠在脚上防滑,连滚带爬地到了目的地,在查看灾情后,不禁倒抽一口凉气!这里线路结冰有9厘米,地面结冰厚达有12厘米,而门型杆上的横担竟扭成了麻花状,要修复线路,除冰、上杆作业是两大必须面对的难题,他赶回所里,与当地党委政府和所领导一起商定对策,第二天,一支由60多人组成的除冰队与世强他们的突击队出发了,打响了决战猫鼻梁战斗,从早上8点30分起拉开抢险序幕,在颜世强的指挥下,连接导线、加固拉线、杆上作业、更换受损构件、除冰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杆上作业的队员一上杆就是七、八个小时,双脚都已麻木,而在杆下作现场全面指挥的世强,嗓子都喊哑了,通过近十多个小时拼搏,至16点20分,抢险工作圆满结束。猫鼻梁至黄坝管理区10千伏输电线路通电,这时,他们才想起,从早上7点在所里吃过早餐,一天下来,还没吃东西呢。
抢险复电——只为了农民兄弟那份浓浓的情
世强和他的突击队进入沙溪抢险,首战猫鼻梁告捷后,又转战九岭岗,冰灾造成九岭岗变压器变台杆折断,变压器倒在了地上,世强的突击队用了一天的时间来重新立杆、起吊和安装变压器,之后,又陆续抢修了大坪10千伏线路断杆,罗家400伏线路断杆,场场都是硬仗,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他们在工作中要付出比平时多出百陪的艰辛和努力。5号晚上,10千伏黄坝支线又断杆4基,这条线路承担着黄坝片区13台变压器和沙溪、保庄两煤矿的供电任务,为了抢时间,抓进度,6号这一天,他们从早上6点30分起就进入了抢修现场,一直到晚上20点才结束战斗,连续超负荷运转、体力严重透支的颜世强脸被吹得又红又肿,嘴唇都起了血泡,加之他又患有严重的痛风病,看到他难受的样子,同志们劝他下山休息,但他一心牵挂着抢修进度和没有用上电的农民兄弟们,在工地喝了点姜汤,稍作休整后又继续参加了抢险战斗,他要用行动兑他“不获全胜快不收兵”铿铿承诺。 世强带领他的突击队踏雪卧冰,不畏严寒,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在他的精心组织和有力指挥下,目前沙溪片区的复电工作已接近尾声,他感慨地说:“这次抗冰救灾电网恢复工作令我感慨最深的就是我们突击队的工作积极主动,吃得苦,打得硬仗,等到公司电网恢复工作全面结束后,我私人都要请他们好好吃上一顿以慰劳慰劳他们。”“看到我们颜队长在抢险中工作处处走在前,事事做在先,还带病工作,我们都不好意思偷懒。”平时个性很张扬的突击队员李权腼腆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