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精英历程 >> 正文

优秀“蓝领”也应是社会精英
转自:电力英才网 时间:2011年01月27日08:34

    不久前,“国家形象广告”在美国播映,众多中国社会精英的出场引发国内关于精英与“普通中国人”的讨论。在笔者看来,所谓精英是与“一技之长”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姚明的一技之长就是打篮球,郎朗的一技之长就是弹钢琴,因此被视作“精英”。那么在普通的工农劳动者中间,有一技之长的优秀者也很多,“360行,行行出状元”,这些“状元们”就是精英,而不管他从事哪行哪业的工作,金融业的高人、媒体上常曝光的名人是精英,在工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革新能手、技高一筹的多面手、农村里勤劳致富并能带动周围村民的能人,也都是精英。

  但有些人眼里,“精英”就是那些“名利双收”的人,为此在有些国家的公众当中出现一些“反精英”情绪也属自然,原因就是人们将“精英”理解得太狭窄了,受到追捧的往往是那些名人、富豪、“名大利大”行业里的精英,致使择业的年轻人也纷纷做起富豪梦,一窝蜂地涌向那几个“名大利大”的行业,造成一些行业的人才“供大于求”,既带来社会人才的浪费,也影响个人的就业选择和价值实现。

  我们的社会应使那些普通劳动者之中涌现的精英也能够“有名有利”,这不仅是对他们的一种公平,也有利于正确引导下一代的择业观和人生观。在德国,产业工人一直很受尊重,甚至不少产品广告都以普通工人的形象为主题。美国“蓝领”工人的地位和收入水平也不低。例如,在底特律,福特、通用汽车制造厂的“蓝领”工人的工资曾达到过每小时40多美元,“蓝领”工人一样可以买房、买车,甚至买奢侈品,到世界各地度假旅游。

  笔者以为,做一个“社会需要度”高的人就是“高”,做一个能够适应或满足社会某种特定需要的人就是“有出息”。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特定需要,每种社会需要都要有人来适应来满足。如果求职者都集中涌向少数几个行业,很可能导致一些社会必不可少的行业后继无人或人才匮乏,如果太多的人集中追求少数行业和相关的一技之长,社会就会失去平衡。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实践活动,也应该是产生社会精英的最重要来源,然而当今的现实却让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的人们很难相信所谓“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大道理,不同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地位差距”,即使是在同一个生产单位,“白领”和“蓝领”之间那种收入差距和地位差距也赫然存在。不过,近年来,一些50多岁的老技工开始成为制造业的香饽饽,月薪高达2万元左右,而很多大学毕业生一职难寻,却宁可“失业”也不愿去当工人,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成为“精英”,而当工人则被认为与精英无缘。

  现在应该是对“精英”下准确定义的时候了!精英应该是德才兼备之人,“德”就是指人品优秀,“才”就是指“一技之长”,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优秀者,即便他是“蓝领”,也应该获得尊重,属于精英之列,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再听任那种“待‘此一技之长’的人们太厚,待‘彼一技之长’的人们太薄”的现实继续下去,否则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基石将难以稳固。


(编辑:杨芝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