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人力资源 >> 人才测评 >> 正文

就业问题本质是人才培养问题
转自: 一览英才网 时间:2011年05月24日14:39

    记者: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面对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激增,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公众话题”,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怎样的情况和特点?

    徐迅: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济大学十分注重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就业特点的总结,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建立了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机制。汇总近年来的数据,我们发现,在生源结构上,近三年,我校专科毕业生人数持续较大幅度下降,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减少,研究生毕业生总数略有增长,毕业生生源数在学历上的分布与学校“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相一致。同时,多年来,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长期稳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盛誉满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反馈,是百年育人成效的积累,是清晰人才培养目标的沉淀,是独特办学优势的弘扬,是与国家社会共进的坚持。          

    创新模式  服务社会

    记者:您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何看法?

    徐迅:同济大学将学生就业工作视为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将就业工作成效作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大力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搭建,鼓励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我们认识到就业问题从根本上是人才培养问题。学校以“面向未来的高级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招生与就业的双向联动。积极进行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探索人才培养过程的复合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坚持按专业大类招生,高年级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深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和各类合作教育项目,实施选修第二专业、跨校辅修等措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叉复合型专业学习机会;增强培养方案的柔性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服务社会一直是同济大学的办学传统。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科布局与校区布局结合、产业链与学科链对接,不仅使学校在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更为培养学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学校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中西部对口援助、地震灾后重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部支教等一系列社会服务工作,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获得“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机会,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广大同济学子树立起积极参与社会工作、面向基层建功成才的科学就业观和健康成才观。

    整合资源  构筑体系

    记者:2009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市实施了六个专项计划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济大学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有哪些有效举措?

    徐迅:同济大学在学生就业工作中整合全校资源,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构筑了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主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定期联系数千家用人单位、建立校地“人才服务合作站”、联手人才中介、开通骨干企业“招聘直通车”等方法,每年组织千余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学生就业信息网每年发布职位需求人数达5万人以上,毕业生供需比连续三年超过1:6。

    学校积极发挥环同济经济圈、校办企业、产学研项目的资源优势,挖掘就业实习和见习岗位,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紧密衔接;注重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多种形式就业。积极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加大“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到村任教”等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政策普及,毕业生西部、基层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左右;加强与各级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的合作,为毕业生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支持政策,每年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1%左右;对于就业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自2005年起开展“手牵手”活动,为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服务,进行全面就业指导,5年多来受益学生300余人,全部顺利就业。

    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开展从低年级开始的生涯教育,学校创新性地在“985工程”中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项目,建立了校、院两级,全程化、全覆盖、分层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以选修课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形势任务课为拓展、网络学堂为补充的全程化课程体系;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5门;网络视频课程80门,注册使用人数超万人;每年开展专题讲座30场,《形势与政策》课程职业发展教育专题每学年覆盖人次近2万。以新生教育为基础、个案咨询为主体、现场咨询为特色、社团活动为载体的多样化辅导体系,每年接待各类咨询数千人次。以校外培训为途径、校内办班为渠道、业务讲座为媒介、集体备课为平台、企业挂职为契机的精英化师资体系;培训师资近400人次,32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22人获得上海市职业咨询师(中级)证书。以学校层面为全面统筹、学院系所为工作实体、特色项目为榜样示范、课题研究为促进机制的特色化院系体系;以合作单位为资源、校地共建为优势、海外实习为开拓的规范化实习基地,目前共建单位超过400家。           

    搭建平台  孵化创业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税收减免政策,“教育部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即将开通,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明年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会。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同济大学有哪些探索呢?

    徐迅:同济大学是国家10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之一。质量工程正式启动后,成为国家首批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60所大学的第一档学校(分四档),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16所大学的第一档学校(分三档)。学校出台了包括“创新型教育行动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教育。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设立5大“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直接经费投入4800余万元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学科门类的20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构建起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创新实践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同济大学有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近300项。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大学生创业时指出,“创业不仅可以改变大学生的命运,可以改变企业的命运,而且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同济大学在校园文化、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生社团建设、讲座沙龙活动、推进实践见习、搭建服务平台、落实扶持政策等形式和方法,在大学生中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鼓励创业实践。学校充分依托四平校区周边形成的面积2.6平方公里、产值超过百亿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大学生搭建创业教育与实践平台,其中80%的从业人员为同济师生。依托区域内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设立“大学生创业见习”项目,为137位大学生提供全程创业见习岗位。建立大学生科技园创业服务平台,拿出数千平方米场地为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同时建立了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三个层次的企业联系和咨询辅导服务架构,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孵化服务。2009年,沪上首个大学生创业贷款(试点)银校合作项目在同济大学启动。此外,学校还在“985工程”三期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专项加以投入建设。           

    与时俱进 探索前行

    记者:作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您有怎样的体会?

    徐迅:作为一名有十余年就业工作经历的“老就业人”,我见证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向自主择业的转变、“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时代的来临,切身感受到随着一个个就业高峰年的到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机遇也伴随着挑战而来,经历了工作中大大小小的风浪和起起伏伏的变化,我深刻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变化,我们的学生就业工作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从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向生涯辅导模式转型,大学生就业工作从以往侧重管理到如今集管理、教育、服务于一体,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为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这一领域工作人员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我觉得从事这一工作,有两点是必须具备的,一是对学生的由衷热爱;二是不断学习的上进心。我为自己从事的事业感到非常自豪!

 

 


(编辑:admin)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