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调查现在随着高考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求职者勇跃而生,而此同时现在是招聘高峰期,很多招聘主管产生困惑:通过以前的招聘实践发现,员工能胜任工作,但在管理过程中总显得别扭。其实这个问题是在招聘过程中忽略了应聘者具体工作技能外的因素,招录了“最好”的员工,而不是“适合”的员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呢?许多情况下,企业都会通过测试做评估,但不能忽视,找到能力的着陆点与创设适合与适应的工作环境,也是有效检验胜任力的因素之一。
打个比方,在基本入职的初步资料面试筛选后,对甲乙丙三位录用者的综合的选择,甲是基本胜任、乙是可以胜任,丙是完全胜任的,应录用哪一位呢?
从静态分析,固然是丙完全胜任的排在前列,但从动态来说,相应的薪酬和资历能力等却在相对水平上,而且考虑本企业晋升机制的完善程度与他们三位的入职意愿等综合衡量,答案是乙,这就是过程考虑的因素。
某企业在一次招聘生产部主管职位时,通过初试和面试后共有10位合格者,需要录取4位,该录取谁呢?也许你会马上回答:录取前四名。而实际操作是:最好前两名不要录取,要录取排在三名以后的,为什么?不妨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因为好的都在抢,行业或地区的用人企业不只是你一家,当你把排在前面的两位录取到企业后,企业对他有个试用期。往往单方面想我在试用你,我在考验你,而事实上忽略了一点:应聘者也在试用企业。而试用期内双方的机会成本都不高,谁都可以炒对方的鱿鱼,不仅是企业炒员工。
第二,优秀的人永远会有很多机会等着,不仅你看上了他,而且其它企业也会看上他,他在试用期内会骑着马儿在找马,会有许多机会向他招手,他随时会离你而去,而你怎么办?你想起排在中间的那几位,结果那几位此时刚好找到了工作上班了,这样对企业来讲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排在前几位的人加盟到企业工作不久,又很快萌生了去意。为什么?因为他们很快陆续发现企业很多的负面东西,没有进来之前,看到的听到的尽是好的一面,负面的内容很少知道。等被录用进来后就不一样了,看到的接触到的完全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如果再碰上那么一两位欺负新人的或者嫉贤妒能的“老革命”就更难以忍受,如果此时外面有企业向他招手,相信他会找出适当的理由争取尽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