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求贤若渴”的传统,而历史也证明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大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对人才的重视也必然会带来对人才浪费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众多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都对此种现象进行了调查。据一览英才网HR研究院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人才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材小用、小材大用、非良性的人才流动、人才培训不足、团队内耗、绩效设置有误、未能发挥出人才潜能等,而其中大材小用与小材大用两项因素,综合来讲,这两项也可归类为一类问题,及人才本身的任用问题,占了人才浪费现象的38%。 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教育程度的普及,特别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中高等教育程度人员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人才的教育程度与其岗位匹配程度的不统一。 譬如近年出现的“硕士生当城管”、“大学生竞聘掏粪工”、“名校生竞聘殡仪馆”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当然,笔者一向认为职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职位的职责范围与工作性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将高素质人才放在岗位职责单一化的工作岗位上,不仅仅是一句杀鸡用牛刀的俗话就能解读的。国家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教育,如此的就职信息也证明了教育投入产出比的严重不平衡,是对教育资源甚至整个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只有当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其岗位相匹配,人尽其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回馈社会为社会作出其相应的最大贡献,进而更加高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除去这些被大家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如上的“大材小用”事件也较多地存在于企业之中,造成无法发挥高素质人才的特长与能力,形成人才的流失与浪费。 但据一览英才网HR研究院调查报告显示,企业中的人才浪费,人才素质与其岗位不相匹配的状况,大材小用只占41%,我想这与我们自古以来都有尊重读书人的优良传统相关,对高材生,大多数企业都会青眼有加。企业中另一种形式的人才任用问题的人才浪费现象,即小材大用,占了人才素质与其岗位不相匹配带来的人才浪费的59%。 中国作为一个讲究人情注重情义的民族,在管理中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等人情因素,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存在一定缺陷,从招聘到用人到才人培养整个体系不够专业化和职业化,不合理不科学的招聘制度用人规定造成了“小材大用”形象。 让能力不足的人去担任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的岗位,不但会耗费此人的时间精力,更会耗费企业其他人员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并且效果往往低下,特别是如果能力不足的人员担任公司重要岗位,往往事倍无功,造成公司发展缓慢,甚至贻误公司发展时机,最终带来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只有知人善用,将人才放在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岗位上,才能人尽其才,带来人才资源的优化,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做到知人善用,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这就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用人机制,制定合理的招聘预算费用,整合招聘渠道,优化企业招聘流程,这就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此的共识和认可,从企业制度层面推进各项专业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并让企业各部门和人员对招聘职能均形成深刻的认识,加强人员职业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从制度和人两个层面共同促进,以达到任人唯才、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 另外企业要注重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员工培养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
(编辑:苏志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