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学生就业季已基本结束,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均不难看。然而,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发现,虚假就业情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并有由明转暗的趋势。
据悉,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然而,近期各地公布的高校就业率却依然很高。广西教育厅发布的消息称,截至7月底,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8.6%,而一些东部沿海省份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高,普遍在90%以上。
“只要你单子敲好章,就算一个就业率”
不少学生反映,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存在一定“水分”。“学校让学生找个单位盖个章,学生一般都会配合,只要你单子敲好章,就算一个就业率,之后你的实际去向,学校就不管了。”上海某高等专科学校应届毕业生姜凯明说,“今年就业情况这么严峻,各个学校拿出来的就业率却都那么高,你认为准确吗?”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毕业生不交就业协议就不许参加论文答辩、不发毕业证学位证”等规定,但一些老师会私下为学生“支招”、请学生“帮忙”,鼓励学生“想方设法”毕业前上交就业协议。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有些毕业生明明和企业签了协议,实则目前仍待业在家;有些毕业生看似就业了,其实只是到学校的合作单位去“走个过场”。
广西某医学院应届毕业生小卢坦言,毕业前他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被辅导员约谈,“辅导员认为我爸爸的工作单位好,建议我找爸爸单位先在就业协议上敲个章。”小卢坦言,像他这样被“约谈”的同学并不占少数,学校不会真的到盖章的单位去核实真伪,只是需要一个章,证明学生“已就业”。
学校每年上报的只是招生计划总数,好的学校因为牌子在,不愁就业,差的学校没有牌子,就业不好,这意味着学校倒霉,专业撤销,老师丢饭碗。因此,一些学校不得不通过造假方式,让“入口”和“出口”对接,这样才能保住招生数额、专业和教师。